海南文昌,馮家灣沿海農民世代以海為生。30多年來,近海養殖的迅速發展為當地農民帶來可觀收入,但粗放擴張下海洋生態頻頻亮起“紅燈”。痛定思痛,文昌推動禁養區養殖場全部清退,利用6692畝的國有土地建設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探求群眾增收和生態保護的共贏。
這是正在建設中的文昌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6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生態之殤倒逼“蝦苗谷”探路轉型
爺爺一輩子出海捕魚,父親“洗腳上岸”搞養殖,寶峙村養殖戶曾廣能把魚塘“搬進”養殖示范廠房。這座新建的二層廠房外觀平平無奇,里頭卻別有洞天:跨梁架空結構下,幾十個養殖池和給排水管道、供氧管道有序分布,養殖池里飼養著“老鼠斑”“藍瓜子斑”等高端品種魚苗。
去年入駐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曾廣能嘗到了工廠化養殖的甜頭。4月24日到5月9日,他銷售魚苗20多萬尾,收入超百萬元?!氨绕鹇短祓B殖,這里溫度恒定、光照可控,也不怕臺風影響,培育高端品種魚苗很有優勢?!痹鴱V能說。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馮家灣優良的海灣和水質吸引大批水產養殖企業進駐,漁民紛紛上岸養殖。在這個全國聞名的“蝦苗谷”輻射帶動下,文昌市蝦苗占全國市場份額近30%。截至2018年7月,馮家灣地區有養殖戶2144戶,養殖面積達13443畝。
與此同時,近海養殖粗放擴張下,海洋生態亮起“紅燈”:密布的抽水管道和魚塘像海岸線上的一道道傷痕,沙灘淤泥化、紅樹林退化、海水質量下降……
生態問題也侵蝕著農民的“金飯碗”?!按蠹宜浇庸艿莱楹K?,養殖尾水又直排大海,再抽回來的水也是臟的?!痹鴱V能說,水產糞污與殘留的餌料、魚藥等污染物隨意排放,局部海域水體水質惡化,導致養殖效益大幅下降。
針對問題,2018年文昌市發布了《文昌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劃定養殖區、限養區和禁養區。文昌推動馮家灣一類生態紅線區內養殖池塘、養殖場全部退出,并通過種植紅樹林等方式開展生態修復。
但清退只是第一步,該區域的養殖產業是群眾的增收支柱,并不能簡單粗暴“一關了之”,如何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保障當地群眾收入,是當地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利用沙港崀地區近7000畝國有土地,文昌2020年啟動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建設。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管委會綜合辦公室負責人劉文龍介紹,為引導養殖退出戶轉型發展,園區專門規劃1528畝土地,引導紅樹林保護區、馮家灣一類生態紅線區以及沙港崀地區460多戶退出養殖戶分批入園。
據入園養殖戶介紹,園區組織園區專家團隊圍繞養殖戶品種選擇、病蟲害防治、成本控制等問題提供技術指導,并與保險公司合作探索建立水產養殖保險、水產種苗保險和水產品價格指數保險,進一步降低養殖戶風險。
技術賦能破解生態保護與養殖增收矛盾
一期1983畝示范養殖戶和示范企業陸續入駐,園區路網主干道實現功能性通車,預計年底實現海水取水工程和尾水治理項目正常運轉……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建設如火如荼,一棟棟新廠房拔地而起。
養殖戶紛紛進駐,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也慕名而來。截至目前,園區已引進廣東海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渤海水產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等16家企業和科研機構。
堅持生態化、工廠化、標準化、產業化、規?;l展路徑,園區努力實現勞動生產率、養殖戶收入明顯提高,經營風險、環境負荷明顯下降??粗袌@區不斷完善的高標準環保設施,渤海水產育種(海南)有限公司計劃在園區內建設96畝水產育種基地,總投資1.5億元。
在渤海水產建成的首個養殖車間里,恒溫、光源調節、海水超濾凈水、水質監控、自動投餌等設施一應俱全?!斑M駐園區后養殖環境、條件變得可控,從試驗養殖情況看,蝦苗成活率和品質較以往顯著提升?!痹摴拘姓鞴芎薪苷f,項目完全建成后,南美白對蝦種蝦年產量可達20萬對,預計年產值達2.28億元。
為破解水產養殖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園區規劃建設深海取水工程,統一從近海2公里、水深9米的位置取水并供水,取水管線深埋,最大限度減少對海岸生態的破壞,同時有效提升水質。
在曾廣能所在的養殖示范廠房附近,園區的污水預處理站自動運轉,通過加藥氣浮等工藝去除養殖尾水的污染物。劉文龍說:“園區內產生的養殖尾水、加工廢水、生活污水統一處置確保達標排放,維護濕地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的平衡?!?/p>
通過多層養殖模式提高空間利用效率,是園區探索產業創新的重要方向,園區已建成的養殖示范廠房均為多層結構。針對有意向入園的單位,園區明確集約化、工廠化、智能化建設的要求。
園區養殖示范廠房設計單位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園區主要是通過增高樓層實現多層養殖,后續還將探索同一樓層里的立體化養殖,為提高土地單位產出開拓更廣闊空間。
眼下,一些企業正探索利用立體空間進行智能養殖。東方農科(海南)海洋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志軍介紹,公司依托園區養殖示范廠房現有的三層立體海水養殖條件,將引進涵蓋工程學、生物學、水處理化學、現代電子信息學、現代建筑學等為一體的智能養殖新模式,具有節地、節水、節能、高效、環保等優點。
5月31日,工作人員在文昌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養殖示范廠房里查看海葡萄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創新“搭梯”推動產業升級轉型
曾廣能所在廠房的二樓,屋頂采用透明鋼化玻璃,自然采光量充足,養殖池中的海葡萄長勢良好。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的技術員莊仁家介紹,這種藻類生性喜光,可作為高端餐飲食材或制作化妝品,生長周期為3個月,市場價格每斤達50元以上。
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海南晨海水產有限公司指導下,曾廣能等養殖戶正在開展各類水產新品種試養。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推行“科研機構+企業+養殖戶”合作模式,以新品種、新技術助力入園養殖戶增收。
劉文龍介紹,園區推動產學研集聚發展,通過集成配套關鍵技術和設備,落地綠色養殖示范項目,為養殖業轉型升級、養殖戶增產增收賦能。
眼下,園區內的文昌鯤誠現代海水養殖創新產業園項目正在施工,將于8月前完成4個車間建設并投產。項目現場負責人吳何飛說,該項目在海南率先突破工業化循環水系統苗種繁育和親本選育技術,創新示范石斑魚高密度工業化循環水養殖模式。
多名入園企業負責人指出,園區的吸引力不僅在于完善的基礎設施,日漸濃郁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氛圍,也讓企業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在這里,企業之間、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將更加便利。
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之外,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還承擔著打造水產種業南繁基地的重任。依托基因芯片和分子育種技術,渤海水產正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合作開展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的良種選育。渤海水產的養殖車間里,飼養著公司自主選育的“廣泰1號”等南美白對蝦品種,工作人員正在開展新品系選育、隔離養殖測試等工作。
6月12日,由海南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共建的海南(文昌)漁業創新研究中心在園區掛牌。海南將水產種業納入“南繁硅谷”規劃,吸引科研單位和科技人才落戶海南,持續推進一批國家級、省級水產原良種建設,加強苗種擴繁基地建設,強化科技支撐,擴大生產能力。
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有關負責人介紹,依托入園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的科研團隊,園區正在籌建種苗繁育聯合研究中心,將承擔水產養殖的省部級課題研究、科學實驗,水產原良種的引進、繁殖、選育、供種保種、養殖推廣、技術服務等工作,圍繞魚、蝦、貝等水產養殖對象開展全產業鏈科技攻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