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證監局6月30日消息,五年來,北京證監局扎實推進首都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貫徹“三新一高”要求,推動落實“四個中心”功能定位和“五子聯動”部署要求,同時主動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了不俗成績。
一是直接融資比重穩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提質增效。五年來,轄區企業直接融資規模逐年攀升,總規模達5.9萬億元(2017年至2022年前6月)。IPO、再融資1.34萬億元,股權融資呈加快發展態勢;交易所債券市場發行規模4.3萬億元,為企業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中長期資金來源;資產證券化產品創新力度加大,基礎設施領域公募REITs試點在京落地,目前轄區已有6單產品融資228億元,知識產權證券化業務有序推進,直接融資工具進一步豐富,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深度顯著拓展。
二是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卓有成效,助力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支持北京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作用更加凸顯,在注冊制改革利好帶動下,“京籍”科創企業集聚布局,轄區73家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首發上市,占同期轄區滬深交易所首發上市公司數量近七成(67%),位居各轄區前列,率先落實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相關改革任務落地。服務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目標更加聚焦。五年來,支持轄區環保、清潔能源等行業上市公司發行股票43家次,融資規模812億元;支持轄區企業發行交易所綠色債券72只,融資規模1295億元;推動行業機構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綠色低碳發展實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步伐更加堅定。支持民營企業擴大直接融資,目前轄區民營上市公司數量已達268家,占轄區上市公司總量的61.3%,市值3.36萬億,72家民企市值突破百億,更有東方雨虹、萬泰生物等5家民企市值超過千億元。
三是注冊制牽引資本市場全面深改,上市公司質量顯著提升。2018年11月5日,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改革宣布啟動。以注冊制改革為牽引推動資本市場全面深改,有效促進了轄區市場生態向好發展。注冊制改革以來,轄區IPO數量和募資金額持續“雙漲”,制度改革的“試驗田”作用得到良好發揮,北京上市公司數量從17年初的281家增至目前(截至6月20日)的437家,總市值19.6萬億元穩居各轄區首位。
四是北京證券交易所平穩開市,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進展矚目。一方面,全力支持北京證券交易所建設。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是首都金融史上里程碑事件,北京已成為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最完善的地區。通過優化服務、強化調研、率先出臺輔導規則等措施,轄區誕生多個市場首單:諾思蘭德啟動市場首單再融資,中航泰達啟動市場首單重大資產重組,觀典防務首家成功轉板。11家北交所上市企業均來自先進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總市值185億元,占全市場的9%。另一方面,持續深化新三板改革,著眼于改善流動性水平和提升融資功能。截至5月底,轄區掛牌公司861家,占全市場的12.8%;總市值2673.2億元,占全市場的12.3%,轄區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總股本、總市值、累計成交額均居全國首位。新三板市場在增強對中小企業發展的全鏈條、全口徑服務能力的同時,更將為北交所輸送優質上市資源。
五是行業機構聚集創新發展,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穩步推進。支持首都“兩區”建設,成功爭取多項重大突破性首創政策。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試點落地一周年實施效果良好,實現份額轉讓11筆,涉及金額10.4億元,有效拓寬創業投資退出渠道。首批16個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項目正式“入箱”,對探索形成金融科技創新的“北京樣本”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北京市擁有證券、基金、期貨、私募等各類機構9000余家,其中法人證券期貨經營機構達73家,市場輻射效應和機構集聚效應日益顯現。轄區有6家外商獨資及中外合資證券公司、11家中外合資基金公司、8家境外證券交易所駐華代表處、36家境外證券類經營機構駐華代表機構,首都資本市場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
六是轄區資本市場風險有效收斂,全力保障首都經濟安全穩定。北京地區機構數量多、規模大、業務復雜,風險點多面廣。在證監會堅強領導下,在市領導高位推動和各有關部門、各區大力支持協調下,積極穩妥處置了股票質押、債券違約、私募基金等重點領域風險,有效維護了首都經濟金融安全穩定。目前北京資本市場風險總體可控,金融秩序良好。
?